• 非遗购物节:实现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双赢(2)
  • 发布时间:2020-06-03 11:44 | 作者:kamo | 来源:光明日报 | 浏览:
  •   但受年初疫情影响,苗乡“门庭冷落”,游人数量锐减,一些传承人“颗粒无收”。这次“非遗购物节”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苗族银匠潘仕学满怀期待地说,贵州偏远地区的苗族银饰直接对接城市消费,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当地传承人的收入,给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许多贫困地区都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当地老百姓依靠传统手工艺能就地就业、增加收入。据介绍,此次“非遗购物节”从消费端发力,通过电商连接农村与城市,让传统手工艺产品以低成本进入城市千家万户,在满足老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实现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的多赢局面。

      据统计,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了举办“非遗购物节”,各地又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让不少偏远地区的手艺人认识电商发展趋势,了解消费市场需求,利用电商平台从市场中获取收入,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非遗扶贫和旅游扶贫是文化领域扶贫的两大亮点,非遗在带动就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非遗购物节”有助于巩固非遗扶贫成果,通过购物环节拉动非遗的制作生产,对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都具有积极意义。

      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丰富的非遗产品、精美的图片、精巧的搭配、精心的设计……在“非遗购物节”的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传统节日中的汤圆、粽子、青团等制作技艺,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里的龙舟、龙头、灯饰,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里的笛、箫、芦笙,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里的面具、木偶、皮影,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里的中医药产品,以及饮食类非遗产项目里的油盐酱醋茶……在此次“非遗购物节”中,非遗的各个门类都在电商平台上有所呈现。这场“非遗盛宴”将让百姓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一件件非遗产品,就像一把把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让消费者感受手作之美和其中蕴藏的生活智慧、精神密码,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消费者惠益传承人,就是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惠益消费者,就是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非遗世代传承,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销售、网络传播、网上展会等各种活动已成为常态,广大非遗人也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电商平台,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尊重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并从中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

  • 收藏 | 打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