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 学前教育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
  • 发布时间:2020-03-20 17:03 | 作者:kamo | 来源:法制日报 | 浏览:
  •  学前教育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

      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成本分担机制待完善专家指出

      ● 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高;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不规范;财政支持不到位,成本分担机制有待完善;教师数量短缺,工资待遇和总体素质都较低等。

      ● 在相关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公办园和普惠园的比例,容易出现强制公办、强制普惠的现象,导致标准下滑、质量下降。

      ● 要想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就要让更多的幼儿园办园主体与多样性的经费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保障资源充足,又有适度的竞争。

      办好学前教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社会热点话题。

      幼儿入园困难重重

      家长普遍忧心忡忡

      来自北京的郭华(化名)是一位“二孩”妈妈。放开“单独二孩”那年,郭华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她这个属马的小儿子成了“单独二孩”的第一批“二孩”。

      “老大上幼儿园已经是10年前的事儿了,那时是在家附近的社区里上幼儿园,花费也不贵,报名就能上。没想到现在老二上幼儿园,连名都报不上。”回忆起一年多前的报名经历,郭华抱怨道。

      据郭华介绍,离她家最近的公立幼儿园在招生简章上,注明了苛刻的“优先条件”:户籍和房屋产权证在××小区的适龄幼儿,同时户主和房主需是适龄幼儿的第一监护人。第一监护人房产、户籍需满3年以上。

      “最终,整个小区几十个适龄幼儿,这个幼儿园最终只录取了7个。”郭华说。

      在采访中,还有家长介绍称,某地处中部省会城市的一所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每到招生阶段,网上排队报名的人数便会飙升至实际招生人数的成百上千倍,“2018年,第一次实行网上招生的时候,几分钟就招满了。第二天,没摇到号的家长们把幼儿园的大门都堵住了”。

      实际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入园难”不仅发生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雷萌(化名)住在四川省某县城,也是一名“二孩”妈妈。她的小儿子是农村户口,而县城的公立幼儿园优先录取县城户口。无奈之下,雷萌不得不到处托人找关系,为小儿子今年9月份上学做准备。

      “要想家门口有一家放心的幼儿园,真难。”雷蒙叹了一口气说道。

      在重庆生活的卢晓(化名)对于“入园难”也深有体会。

      “一个县里可能只有一家公立幼儿园,这怎么够用呢?那肯定是谁有关系谁能进。剩下的私立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卢晓说,“以前一些单位、企业都有自己办的幼儿园,且不说这些幼儿园的质量,但它们能为年轻父母减轻压力。”

      办园行为有待规范

      教师总体素质偏低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打着各种旗号的“高端幼儿园”纷纷出现,个性化教学、国际化课程、双语授课体系……不少家长将大部分家庭收入投入到孩子的学前教育中。

      一边是众多家庭对高端国际化幼儿园趋之若鹜,另一边则是无资质无牌照的“非法幼儿园”在城郊暗流涌动。

      以北京地区为例,《法制日报》记者曾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郊区一些地方,存在不少无登记注册且无牌照的“幼儿园”,主要服务于一些在京就业的外地户籍人员。这些在京就业的外地人员既无公立幼儿园的就读资格,又无法承担民办幼儿园日渐高昂的费用。由于夫妻双方日常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前教育,不得不将孩子送入一些没有资质的托管机构,而这些托管机构往往自称“幼儿园”。

      有幼教相关产业链的创业者对媒体称,一些投资人在与他接触时,会直接问他是否了解业内有年利润高于500万元的幼儿园,他们有很强烈的收购意向。有的新园在开设一两个教学点之后,便不顾实际能力大量融资,扩充教学点,意图快速实现规模化经营。

  • 收藏 | 打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