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中考”透露出的教改信号
  • 发布时间:2020-07-21 16:31 | 作者:kamo | 来源:光明日报 | 浏览:
  •   疫情之下,参加人生首次大考的初中毕业生感受是不一样的。7月19日,北京中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西城区第161中学分校初三学生徐玲告诉记者,“题目不难,但是有些出人意料”。专家表示,这“出人意料”正是这场考试希望带给考生的感受。

      为何“出人意料”?在“新高考”的指挥棒下,中考试卷又透露出哪些改革信号?

      题目紧扣时代脉搏

      “不出所料”

      考完之后,徐玲很轻松。她告诉记者,有一些题目是复习的时候老师同学们都认为会考到的。“比如今年的疫情,既是语文的作文题,又是思政考试的大题。”

      新闻中的大事本就是考题关照的对象,今年大事多,落在试卷上的内容自然更多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看到试题,不少师生的反映是“不出所料”。议论文谈“疫情”,作文写“疫情”,英语读“疫情”,思政考试分析“疫情”。此外,“扶贫”“民法典”“北斗卫星”等都在试卷中有所体现。这么多意料之中的材料,是否说明,试卷更简单了?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王彦彤并不这么认为。“中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任务,以核心素养考查为宗旨,展示新时代命题的探索与发展。”

      但她同时也强调这次考试体现了“基础性”,“试卷结合疫情下学生实际,聚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强调基础性。”王彦彤说。

      “以语文为例,语文试卷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生活中用得上和未来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比如基础运用5道大题7道小题,全面考查字、词、句、修辞、标点、书法、关联词语等基础知识,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不止于简单机械记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梳理语文知识的方法,注重学生运用知识推断问题的实际能力。”王彦彤说。

      除了基础性,有没有“拔高”?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高级教师王瑞芳告诉记者,除了基础知识的习得和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中考还希望“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建立习得与梳理基础知识能力体系的方法,体现中考试卷的教学引导价值。比如语文试卷中,古诗阅读第10题比较孟浩然《春晓》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花’,就意在引导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与梳理”。

      不一样的考察方式

      “出人意料”

  • 收藏 | 打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