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绘老人吴秦昌:造飞机的航空人变身植物绘画人(3)
  • 发布时间:2019-12-02 10:40 | 作者:kamo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浏览:
  •   讲座结束,曾老师走到前面,拍拍吴秦昌的肩膀,“老吴,你中午不要走,我找你说话。”讲座后,组织方的宋宝茹临时把吴秦昌拉到曾老师的饭桌上一起吃饭。“当时曾老师78岁,我72岁,我跟曾老师紧挨着坐,旁边一帮年轻人。”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在饭桌上曾老师拿着我的画本一张一张地点评了一遍”,吴秦昌又紧张又开心,“他说得很细,我集中精神使劲听,全记在了脑子里。”

      点评完曾老师说了一句改变他绘画之路的话,“老吴,你不要画这么小,你画大一点。今年7月份在深圳有国际植物学大会的画展,你给那个画展投稿。”他当时很不自信,“深圳那是个国际画展,我怎么可能够得上呢?”他甚至打了退堂鼓,“我当时确实没这个想法,也没这个能力。”

      吃完饭吴秦昌与曾老师握手再见,“老吴,我们俩年纪最大,你要给我们老年人争口气。”曾老师的这句话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平静的心里不断激起层层涟漪。“我整整想了一个月,投稿还是不投稿?投稿我画什么?”现实中的困难让他感到棘手,“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画展,这可是国际植物学大会呀,那可是世界各国高手的画展。不投吧,曾老师给我这么个建议、这么大希望,我以后怎么见他。”举棋不定时老同事的玩笑话一下子让他想通了,“老吴啊,你尽心尽力投稿了,选不上你也不丢人,最多就是浪费一张纸而已。”

      尽我的能力,去拼一个

      一旦打定主意,吴秦昌便丝毫不含糊地投入行动,“就尽我的能力,去拼一个!我一定要画有中国特色、特殊的植物。”他上网查了十几种植物,地涌金莲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继而又犯了愁,“它是云南特产,别的省没有,我可能得到云南去写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却不费工夫。有一天他到中山公园唐花坞去写生,“没想到那里面有5棵地涌金莲!”正是2017年春节前后,来自云南的五棵地涌金莲绽放在唐花坞花展上。“我高兴的啊,北京有了,云南就不用去了。”第二天开始,他天天背着包,带上吃的喝的,去写生。非常细致地画出7幅小稿,积累下素材。

      没成想最后快截稿时画卡壳了,“地涌金莲的主花头很大,在公园写生时绝不允许你把花瓣揪出来看,它的花瓣什么样?花蕊什么样?果实长什么样?果实里边的种子又是什么样?这些细节都画不了。”他不得不打电话求助中科院植物所,“你们那儿有全国最大的标本馆,地涌金莲的种子和果实有没有?”在得知植物所标本馆里没有地涌金莲的果实和种子标本后,他又不得不求助于云南的朋友,帮忙寻找果实种子实物。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几天,就收到了云南寄来的四四方方的一个盒子,打开一看,“啊呀,寄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花头,从边儿上的苞片掰开,里边就是果实。去了花瓣就能看见花蕊!”这个珍贵的实物解决了他的大问题,“在家里怎么拆都行,每一个器官细节都看得非常清楚”。

      正式交稿的大画,画了16天,电子版发过去很快就通过了初选。再把原作寄出去,等待最终复审结果。

      这幅画最终入选参展。“国内30年没有这么高级别的植物画展了,第一次参展就创了个纪录,一步就进了国际画展。”他去深圳参展时待了半个月,“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来参展的植物学家有6000多人,当时展出262幅画,我的那幅画也在其中。”

      他后来才知道,曾孝濂老师是大赛的主评委。心存感恩的吴秦昌忍不住发邮件给曾老师:“我老来学艺,从一个画画的小白,带我走到今天,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曾老师回了一句话让他更加钦佩:“我们都是同龄人,以后不要再说客气的话。”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8年,美国人发起的,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尼等15个国家的植物艺术全球联展在全球招募700位画家、收画2000幅。“北京投了80多幅,我也有幸参与。当时全部是上网交流,全世界700个画家,每个人的画都能看到。”参展的这幅《海南地不容》画作的创作,前后花了两个半月,“画了13个草稿,第14张才交了卷”。

  • 收藏 | 打印
  • 相关内容